设为首页 / 添加收藏 /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 -> 法院要闻

协同发力,“法院+综治中心”模式构建基层解纷新格局

发布时间:2025-09-16 11:25:41




    “进一个门,解万家愁。”今年以来,郑州市中原区人民法院深入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将司法力量深度融入基层治理体系,在中原区委、区政府的有力主导下,郑州市中原区人民法院积极响应、主动协同,深度融入“法院+综治中心”多元解纷模式,通过将司法服务延伸至基层治理一线,与中原区综治中心紧密配合,让矛盾纠纷高效化解,为基层社会治理注入了别样活力。

    党委政府搭台:构筑“一站式”解纷阵地

    中原区综治中心内,“立案工作室—先行调解室—司法确认点—员额法官团队工作室—速裁法庭—快执工作站”等功能区齐备,整合了立案咨询、先行调解、司法确认、速裁审判、快速执行等全流程服务,有效改变群众办事辗转多部门的局面。

    中原区法院选派经验丰富的法官、法官助理及特邀调解员常驻综治中心,让民间借贷纠纷、邻里矛盾、合同争议等从咨询到解决全流程“一站式” 办结,实现“进一个门,解万家愁”。

    一起历时9年的房屋买卖合同纠纷得到高效化解便是“一站式”解纷的生动实践。被告张某曾系原告某房地产开发公司员工,享受内部优惠政策购置房屋,于2016年9月支付首付款,并约定次月办理商业贷款支付剩余房款。然而,因种种原因导致银行贷款审批未通过,此后双方多次协商未果。截至起诉时,张某已累计产生逾期违约金40余万元,房地产公司为维护权益诉至法院,要求张某支付剩余房款及违约金,而张某表示无力承担,矛盾陷入僵局。案件分流至综治中心后,驻点法官迅速联动特邀调解员组成调解小组。在确认张某逾期付款事实成立情况下,法官柔性调解平衡利益,从法理角度向张某阐明违约需承担的法律后果,同时向房地产公司说明若坚持高额违约金可能导致张某丧失履行能力,最终“赢了官司却拿不到钱”;调解员则从情理出发,指出张某作为老员工为公司服务多年,建议企业适当体谅员工困境。经多轮协商,双方达成调解协议:张某分期支付剩余房款,房地产公司减免违约金,并协助张某办理公积金或商业贷款,降低还款压力。协议签订后,法官审查后出具了司法确认书,确保协议法律效力,纠纷得以圆满解决。

    协同发力:多元队伍奏响“和谐音”

    在区委、区政府主导的协同治理框架下,中原区法院与综治中心其他调解力量密切配合,形成了“调解员拉家常、律师析法理、法官定纷争”的多元协同模式,让矛盾化解既有法律的严谨,又有人情的温度。

    张先生与李某间的30万元借款纠纷得以妥善化解便是其中的典型案例。李某向亲戚张先生借款后无力偿还,以自己名下两家公司提供连带责任保证,后李某转让其中一家公司,新公司法定代表人以不知情为由拒绝为李某的债务承担担保责任,双方由此产生矛盾。区综治中心启动多元协同机制,调解员从情理角度耐心疏导,律师解读法律法规中关于公司变更后的责任变化,法官助理梳理证据链条,法官最终从法律层面给出解决方案。在多方协同下,双方最终达成和解,张先生撤回对转让后公司的诉求,李某承诺分期还款,既解决了债务问题,又维系了双方之间的亲戚关系。

    创新延伸:线上线下拓宽解纷路

    中原区法院积极延伸司法服务职能,依托“互联网+先行调解+法院指导”模式,打破时空限制,实现线上线下解纷相结合。针对樊某与某银行的金融借款合同纠纷,因樊某在外地打工,往返调解成本高,驻点法官通过远程视频连线双方当事人,在线核对证据、释法明理,指导开展“背对背”调解,最终双方通过人民法院调解平台签署调解协议,实现“零跑腿”化解纠纷。

    自2025年6月常态化入驻以来,在中原区委、区政府的统筹协调下,中原区法院依托综治中心平台,整合多方资源,针对涉企、涉民生纠纷建立“快速响应—联合调解—司法确认”闭环机制。截至目前,驻点团队在综治中心速裁法庭成功调解并进行司法确认374件,有效实现了“案结事了人和”。

    未来,中原区人民法院将继续在区委、区政府的主导下,深化“法院+综治中心”协同模式,优化资源配置,以更高效、更温暖的司法服务,为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贡献力量。

责任编辑:政治部    


关闭窗口



Copyright©2025 All right reserved  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版权所有   豫ICP备1200040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