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赖”,就是欠钱不还的人。老赖如同阳光下的隐形人,人人喊打但无迹可寻,数量不多甚至寥寥可数,却是让社会头痛的“老大难”。
“老赖现象”不是一时三刻可以解决的问题。曾有一位法院工作人员对记者无奈地表示:“这些老赖一而再再而三地推脱赖账,很多案件一时难以执行下去。”
2014年,一份由最高人民法院(下称“最高院”)执行局与人民网联合推出的“失信被执行人排行榜”,“晒”出了失信严重的自然人和法人信息。榜单上的数据触目惊心:自然人闫某一人欠款超过3.8亿元,位列失信金额榜首。失信时间最长的自然人与法人“赖账”长达20年。他们如同账本上的蛀虫,背后埋藏着经济与社会风险。
法网恢恢之下,老赖们的“好日子”还有多久?他们的“法律白条”何时兑现?
为扫除老赖顽疾,中央开始下重拳治理,自2010年起,中央20家单位成立执行联动机制工作领导小组,下发《关于建立和完善执行联动机制工作的若干意见》。2014年一年来,中央政法委作为成员单位之一,多次组织公检法部门联手出击,屡出新招,清理老赖。
“名单库”晒老赖
2013年7月,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公布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信息的若干规定》,宣布“老赖”信息将纳入全国法院系统失信被执行人的名单库。
这个名单库也被形象地称为“老赖黑名单”,其面对公众开放,任何公民和单位均可以通过网络平台查询到公布信息,包括失信人的姓名、身份证号码、执行标的、执行依据案号等。
记者发现,截至今年12月10日,最高法院公布失信被执行人770123人,其中自然人666629名,法人及其他组织103494个。目前,这一名单库24小时滚动播放,每天持续更新。
最高院走出了对失信者进行信用惩戒的第一步。2014年,各地方法院也相继试水,通过公共广场显示屏、微信订阅号等形式滚动播放老赖名单。
法院系统曝光老赖的做法在网上引起热议。“以前法院拿老赖没办法,他们无孔不入,不是逃往他地玩失踪,就是躲在家里做老赖。现在,这种不诚信不守法的行为不仅受到道德谴责,还受到了应有的惩戒。”有网友对此评论道。
“紧身咒”让老赖寸步难行
不过,不少“老赖”已经是多年“赖账户”,他们习惯于不为自己的不执行行为付出代价与成本,而且试图通过转移财产、隐藏个人信息或者改换生活地点等方法,千方百计逃避执行。
此前,最高院执行局局长刘贵祥曾对媒体公开坦言,实践中一旦被执行人采取规避措施,黑名单的功能就发挥有限了,如关闭被执行的企业另办新的企业,就照样经营了。
要打击老赖,不能仅公布老赖信息,还要多措并举,多管齐下,才能发挥黑名单制度的震慑作用。
2014年1月,最高院与公安部、中国人民银行、中国民用航空局、中国铁路总公司等联合签署惩戒失信合作备忘录,限制老赖办理贷款、信用卡,禁止其乘坐飞机、列车软卧。
2014年7月1日,中国民航“失信被执行人识别与拦截系统”正式运行。截至12月15日,共限制尝试购买飞机票91万人次。
2014年年初,最高法院发出限制高消费令,对“老赖”采取“限制高消费”的严厉措施。“接下来,我们还将针对‘限高令’修改司法解释,进一步对高铁和动车方面进行限制。”刘贵祥说。
通过在各个行业部门间实现信息联网,“老赖”们即将面临更多出行限制,只要被执行人信息一上榜,他们在许多领域将会寸步难行。
银行“黑名单”逼老赖现形
要使更多的老赖在阳光下“现形”,不仅要在法院系统实现信息传递共享,还要通过多种渠道推进执行信息化建设,加快查控老赖及其财产的速度。
2014年12月24日,最高院执行指挥系统开通运行,执行人员足不出户可通过网络查询、冻结被执行人在全国范围内的银行存款。
刘贵祥对媒体表示,最高院正在推动建立覆盖全国的失信被执行人信息网络查控体系,成员包括已经和最高法签订网络查控和信用惩戒机制备忘录的20余家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国家工商总局、证监会、银监会、公安部等有关部门也会加入。
“联通网络以后,某个法院遇到一个具体案件,可以通过网络方式直接查存款。能在全国范围内查到存款情况、金融产品情况、房屋情况等。”刘贵祥表示。一旦纳入银行的“黑名单”,老赖很难再在银行贷款融资,也无法正常开展与银行相关的业务,甚至本人开立使用信用卡都会受影响。有关数字显示,2014年,仅工商银行一家就根据失信被执行人名单限制9.2万余人次办理贷款和信用卡。
据了解,失信被执行人信息网络查控体系今年年底建成。“这种体系的建立,我认为是制约‘老赖’的一个最有效的办法。”专家表示。
“公职老赖”面临更严厉惩治
在“老赖”中出现党政机关公职人员的身影,引起大众关注的是2014年10月29日一张由江苏省泗洪县人民法院在当地某论坛公布拒不履行义务的人员名单。在这张“老赖"名单中,来自各个行政、事业单位的公职人员占了一半以上。其中几人还身为校长、教师。
被执行人身份涉党政机关、财政拨款的事业单位、公职人员的案件,在法院执行中是个棘手的难题。刘贵祥表示:“公职机关不能作为保护区域,反而要给它更多的惩戒措施。”
此前一些地方针对公职人员的老赖现象的治理,大多采取“黑名单”、曝光规劝等“人治”方法,今后也要通知其所在的行政机关、上级主管部门或者监管部门,给其相应的行政、监管方面的压力。
从法律层面如何对公职老赖更具针对性地进行惩治,地方法院也有一些尝试。2014年8月,四川省南充嘉陵区法院执行局面对这样一起案例:当地林业局副局长甘某借朋友10万元,欠着3万一直不还,朋友将副局长告上法院。执行人员多次联系甘某未果,在嘉陵区财政局的配合下,查到了甘某的工资账号,将甘某的工资卡冻结止付。
而此前,广东通过11个部门“联动”,对于具有国家公职人员、人大代表等身份的被执行人,进行出入境受限、银行信用等级降低,有关部门将对其采取诫勉或暂停、罢免、撤销职务(资格)等措施。
刑罚“重拳”治老赖
在晒“老赖”不断推出新举措的同时,还有为数不少的老赖无视法律,拒不还债。
据统计,在所有的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信息当中,以伪造证据、暴力威胁等方法妨碍、抗拒执行,也就是有钱不还的案例占有很大比例。此外,在全国法院范围内,被执行人有财产而拒不执行的案件中,自动履行的不到5%,消极等待强制执行的约占15%。
据刘贵祥介绍,近几年,全国法院每年执行案件达到240余万件,但“不主动履行的达70%”。自动履行率偏低,造成了案件执行难,老赖横行。
一些老赖“要钱不要脸、不要命”,曝光对于他们不过是“耳旁风”,惩戒措施才能让他们忌惮一二。
除了对老赖列入失信名单进行信用惩戒,必须运用法律武器对他们进行法律惩戒。在推出“失信被执行人排行榜”后,最高院执行局副局长张根大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公开表示,今后对于情节严重的老赖将加大刑法处罚。拒不执行法院判决、裁定的可能要被判刑,追究刑事责任;第二是进行司法制裁,对失信被执行人进行罚款、拘留。
来源:民主与法制网